首页 >> 协会动态 >>新闻资讯 >> 未成年人的“游戏瘾”由谁来治?
详细内容

未成年人的“游戏瘾”由谁来治?

01  案件引入

5月12日,全国首起电竞酒店向未成年人提供上网服务案被提起公益诉讼,案件根本争议点在于电竞酒店是以提供酒店住宿为主营业务还是以提供互联网上网服务为主营业务:前者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可凭身份证自由出入,而后者的规定则要严格许多,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不被允许提供相关服务。



目前,大多数电竞酒店以“电竞”字眼为噱头吸引未成年人的注意力,以此提供相关的游戏服务。同时又凭借酒店住宿性质为主体服务逃脱监管的从重处罚。加之现行法律并未将电竞酒店归为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进行管束,最终形成未成年人无约束上网、社会企业提供游戏服务渠道、相关部门无法合规监管导致未成年人“游戏瘾”加深的局面。


02  未成年人的“游戏瘾”从何而来?

所谓的“游戏成瘾”是一种以持续性的、大量的,对身心健康和社会事务产生破坏性后果的游戏使用行为为特征的冲动控制失调。成瘾者常表现为对游戏形成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伴有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以及忍耐、克制和戒断等现象,对玩游戏所带来的快感会产生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



据上海交通大学周滟团队研究发现,其成瘾机制为脑部额叶—纹状体子环路存在静息态及动态功能连接异常引起,表现为对奖励的敏感性较高、对惩罚的敏感性较低。继而导致该类青少年为获得即时奖励而忽视生理与心理方面严重负面结果的发生。

相应地,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相关研究人员总结前人观点发现,从人口学变量来看,成瘾者主要为青少年、男性、学生;其典型人格特质倾向为内向、低自信、社交能力差、自我评价低等。

因此,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普及,网络游戏成为这类青少年群体寻求线上社交与实现自我成就的常态化方式,而这种方式早已嵌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03  未成年人的“游戏瘾”由谁来治?

相较于成年人,未成年人一般没有自我约束的行为与意识,无法客观认清长期打游戏造成的负面结果,就算个体有相对模糊的“自我陷入”意识也会因游戏引起的肾上腺素飙升而忽视。当未成年人没有相对的责任承担力,那么又该究其谁的因呢?

从游戏行业诊断,游戏平台公司开发产品都以利字当先,在研发期间像老虎机一类的设置就参照心理学对于人性弱点的描述,通过游戏画面、音乐、特效等多因素刺激多巴胺的产生,使人获得持续性快感,从而让人“上瘾”。同时相关游戏场所与硬件设备提供方如电竞酒店等在缺少相关法律标准的基础上逃脱监管漏洞为未成年人提供了一条游戏通道。

从社会因素诊断,对游戏上瘾的一类未成年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性格特征偏向害羞、不善言辞、内向,与人交往时往往无法与周围群体快速融合,表现出边缘性、游离性的社交符号;还有一类群体是在基于以应试教育为的主流社会中,当成绩成为衡量孩子或优秀或平庸的唯一标准时,被贴上“差劲”标签的青少年往往感知自我无满足感。而游戏世界的产生与流行恰恰让这两类群体可以通过此途径寻求到现实世界从未有过的成就感。



从家庭因素诊断,家长承担着家庭经济的重担,平时工作压力大,对于周期性假期的使用偏向恢复精力,往往便忽视对子女的陪伴,存在无法顾及子女身心健康问题的情况出现。大多数时候通过手机或平板等电子产品来减少子女对自我休息的干扰,加之对青少年行为监督与管教的不及时,造成未成年人通过游戏寻求情感交流。


04  “游戏瘾”和电竞

在一些人看来,电子竞技运动与致使未成年人上瘾的网络游戏没有区别,甚至认为电子竞技运动只是对网络游戏的美化性表述。事实上,电子竞技作为一项竞技运动,其核心是赛事,主要参与人员是选手及其俱乐部和赛事人员,其中赛事的要素是场地、设备与项目;而网络游戏是以软硬件设备为载体,依托于互联网进行的娱乐活动,是电子游戏在互联网阶段的主要形式。这二者在性质、规则、目的、成本投入以及能力提升等多方面有显著的差异。

区别电子竞技运动与网络游戏是为电竞正名,但这也不应该成为沉迷游戏的挡箭牌。对于广大青少年而言,与喜欢的电竞战队一起欢呼,一起流泪是青春,但沉迷游戏、不管不顾则是沉沦。

因此,正确理解和区分电子竞技运动和致使青少年“成瘾”的网游有利于推动电子竞技运动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电子竞技运动的社会功能,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来自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学校以及家长等多方的共同努力。


05  现行措施

随着未成年人因“游戏瘾”导致的不良事件多发,社会各逐渐重视起对未成年人玩游戏行为的约束与管制:

从政府层面来看,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管理制度和手段来治理未成年人的“游戏瘾”,如“网吧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等,2021年8月,为了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的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网络游戏服务。

尽管如此,却依然存在管理上的诸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明确各管理部门的职责与权利。如游戏的出版发行审核、相关文化传播和运动员的选拔与训练、比赛组织等方面的相应努力能够有力地推动未成年人正确对待游戏,并推动电子竞技运动的规范化与制度化。

从行业协会层面来看,行业协会出台相关规定,严格限制电子竞技赛事参赛选手年龄:参赛选手必须年满18周岁方可参赛;同时,行业协会积极开展公益活动走进中、小学校园,与未成年人直接进行对话,正面传授对于网络游戏和电子竞技的正确认识,通过正强化的方式传播正确观念,树立青少年的正确认知。

从企业层面来看,相关政策的出台引起行业重视,游戏平台方纷纷响应号召,不断开发与完善游戏健康系统,保护未成年人健康上网:如2017年,腾讯在旗下最热门的《王者荣耀》游戏中率先启用了健康系统;2018年11月,腾讯对健康系统进行了升级,完成全体用户强制公安实名校验;2021年8月,腾讯再次出台新规,为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腾讯《王者荣耀》试点,逐步面向全线游戏推出“双减、双打、三提倡”的七条新举措;

同时,一些学校、企业纷纷推出电竞劝退班,让一些沉迷游戏自称游戏高手的未成年人意识到玩游戏与电竞的区别,通过切身感受电竞选手的训练生活,明确自身与职业选手之间的差距。

从学校和家长层面来看,学校也应当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向青少年传授正确的游戏观,帮助学生正确对待游戏并正确认知自己的能力与未来发展。许多家长也意识到了网络带来的危害性,开始重视对孩子的监管、约束以及日常教育。在腾讯为未成年人家长开发的服务平台中,目前已有近300万家长通过平台预防与解决孩子的网络问题。


网络游戏沉迷不只是个人乃至家庭的问题,它从一定层面反映出的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集各方之力去改善、去解决。有了相关法律的规范,执法机构才能对行业的监管做到有法可依,协会对其的监督才能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学校和家长要认真履行好自己本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增强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关注,规范未成年人的游戏及网络习惯。


参考文献:

[1]周荣,周倩. 网络上瘾现象网络使用行为与传播快感经验之相关性初探[A]. 中华传播学会年会[C],1997.

[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周滟团队发现青少年游戏成瘾机制[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38(12): 1498.

[3]贺金波,郭永玉,向远明. 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发生机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01): 46-48.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

合作伙伴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028-84173454
官方QQ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嘉选网络 | 管理登录
seo seo